“加班怼领导”系捏造,公共情绪为何这么容易被拿捏?

发布时间:2023-04-11 09:41:44
编辑:
来源:昆明日报-掌上春城
字体: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4月7日晚,四川德阳警方发布称,针对网传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单位不实信息一事,依法进行立案调查。陈某龙故意散布谣言的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公共秩序,已被行政拘留。此前,他虚拟中国电科员工姓名、头像,捏造制作了多张“怒怼领导、发泄情绪”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,并发布在网络社交平台,引发热议。

事情的反转确实出乎意料,原来“勇于反抗”的陈某龙,不过是因为此前向中国电科求职没被录用,心生不满才自导自演这么一出闹剧,就好比一个人人认为的大英雄,突然被刺破面纱,才发现其实是个小丑,想必之前为陈某龙鼓与呼的我们每个人,脸上此时都有点疼。

这不禁让人疑问,这样一场自编自导的闹剧,为何能够轻易挑动大众神经,引发如此广泛的热议?

事情的真相出来后,不少网友纷纷说虽然“陈某龙加班怼领导”是假的,但加班这事是真的,人民网也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称“陈某龙造谣被行拘,但加班痛点需直视”。必须先厘清的是,这话没错,但这逻辑有一点问题,简单地说,就是不能用一个谎言去证明真相,对于陈某龙的造谣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谴责。

毫无疑问,此事闹的沸沸扬扬,关键就在于加班在现实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,人人都反感加班,特别是反感强制但意义又不大的加班;但另一方面,为了碎银、为了生活,处于弱势地位的打工人又不得不加班,这是陈某龙造谣能迅速引起“集体共鸣”的主要原因。

所以值得一问的是,劳资博弈的时候,那些正规的渠道是不是没用或者说用处不大?是不是除了“加班怼领导,然后拍拍屁股走人”这种两败俱伤的方式,就没其他选择?打工人究竟该如何有效保障自身权益?

公共情绪之所以容易被拿捏,还在于信息渠道来源单一。人们一开始只能被动接受当事人传递出的信息,之后只能被动等待官方的权威消息。而官方的权威消息由于要保证严格的程序调查,所以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出来,这个过程中本该进行信息补充的新闻媒体往往又处于缺席状态,所以导致人们从头到尾只能在单一的信息中进行分析、解读和脑补。

此外,也在于公共舆论场的不理性、不健康。众声喧哗本来是一件好事,代表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渠道,但由于缺乏理性的思维训练,多数人在表达的时候不喜欢讲逻辑、讲常识,简言之就是不喜欢讲道理,而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发泄和立场的表达。当一个人只喜欢看自己喜欢看的,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,自然就很容易被有心人牵着鼻子走,这也是历次新闻反转中一个常见的现象。

所以,不建立一个真正平等、理性、包容的公共舆论场,没了陈某龙,难道不会有“张某龙”“刘某龙”?

昆明日报评论员责编:李晓梅编审:符亚丽终审:周健军

标签:

   原标题:“加班怼领导”系捏造,公共情绪为何这么容易被拿捏?

>更多相关文章
最近更新